新京报小记者走进通州禁毒教育基地

2025-07-30 09:46 来源: 通州禁毒

“什么是新型毒品?吸毒会对身体有哪些危害?青少年群体如何习得“自卫防毒术”……7月11日和7月24日,通州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禁毒大队联合新京报,分2批组织50余名新京报小记者来到北京市通州区禁毒教育基地,与民警面对面,了解中国禁毒历史、学习远离毒品相关知识,并走进禁毒互动体验区,在游戏中沉浸式提升禁毒预防技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禁毒斗争的国家之一……”站在展厅里,禁毒讲解员刘羽鑫为小记者们讲解了中国的禁毒历史,并科普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万国禁烟会等历史事件。在提及中国的禁毒历史时,刘羽鑫特别提到“新中国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禁止了鸦片的种植、贩卖和吸食活动,肃清了两百多年来泛滥成灾、屡禁不止的鸦片烟毒。”同时,还向新京报小记者们分享了在新中国禁毒史上的四大里程碑事件,其中一个里程碑事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出台,这也意味着我国禁毒工作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的全新历史阶段。

刘羽鑫介绍,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年来,破获多起重大涉毒案件,在提及罂粟时,他指着罂粟模型跟小记者们讲解,“这是罂粟的原植物,花朵与虞美人相似。如果大家发现有罂粟种植,可以拨打110或者辖区派出所电话,这种花是不能种植的,一株也不行。”此外,刘羽鑫还向小记者们科普了“跳跳糖”“开心水”“奶茶粉”等新型毒品及其危害。

“罂粟有什么用处?”“吸毒会不会死亡?”“吸食毒品为什么会上瘾?如何让人戒掉毒品?”新京报小记者们一边认真听刘羽鑫的讲解,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新京报小记者马语珩好奇“毒品伪装成日常的零食,该如何区分”,刘羽鑫建议小学生们一是购买零食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到正规场所购买,二是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物。

在当天的展馆参观中,“禁毒互动体验区”格外吸引新京报小记者们的注意力。记者了解到,互动体验区设置了“毒品防御战”“辨别毒品原植物”等多个体验项目,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式学习各种禁毒知识。

在“毒品防御战”中,参观者可以通过手势拦截飞来的伪装毒品,每次拦截成功,屏幕中都会显现出不同毒品的名字和危害。新京报小记者聚集在投影前,努力尝试,不断刷新拦截成功的数量纪录。

与此同时,也有新京报小记者排队戴上VR设备,直观感受吸毒后身体机能衰退、神经系统损害、容貌变化等触目惊心的场景。新京报小记者李厚维和侯巴马告诉记者,自己通过VR眼镜看到了一个人在吸食毒品或者被注射毒品之后的变化,“感觉毒品很可怕,坚决不能碰。”

参观结束后,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七色花禁毒戒毒宣讲团”民警郑琦萱还为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生命教育讲座。

从常见毒品的类型开始,郑琦萱讲述了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的特点,并借助刑法为学生们科普了什么叫毒品。“毒品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是国家规定管制类的,第二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第三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讲解毒品给人带来的危害时,郑琦萱借助一组吸毒人员在不同年龄的对比图,引导小记者们观察吸毒给人带来的面貌和精神上的变化,“还有对大脑的损伤,吸食毒品后,大脑的一些神经受伤了。大脑神经就像一棵树,原本枝繁叶茂但是慢慢枯萎了。神经受到损害之后是不可逆的,很多吸毒人员长期吸毒之后都会伴随着一些精神类的症状。”

郑琦萱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有的青少年会吸毒,“吸毒人员很容易被一些观点吸引,比如吸毒能减肥、吸毒能让人变聪明、吸毒能变帅,青少年好奇心会比较强。从外部来说可能是因为进入了一些特殊的场所。”作为青少年,如何预防并远离毒品?郑琦萱建议学生首先不要去酒吧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合,“这里安全隐患相对而言会多一些。”

同时,郑琦萱建议学生们要学会与一些人保持距离,“比如图片上这种吸毒的人员,面貌都不正常。陌生人主动给你食物吃,这个时候一定要谨慎。”第三是要提到自己对毒品的“免疫力”,“当大家学习了毒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毒品之后,就懂得要远离毒品了。”

“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样的套路、使用什么样的话术,你都不为所动,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所有吸食毒品的人都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也是因为‘第一口’让很多人的下半生都堕入了毒品的深渊。”郑琦萱告诉学生们要利用好自己学习的毒品相关知识,学会辨别是非、学会辨别危险群体和人员。最后,郑琦萱建议学生们要做好情绪管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情绪低落时也能选择合理的、乐观的、积极的处理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做一个能够发现美好事物的人。

讲座结束后,新京报小记者张念慈表示,自己收获了很多远离毒品的知识,毒品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我们还小,不要去酒吧之类的地方。”小记者们还纷纷表示:“争当禁毒志愿者,为构建平安北京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王晓丹

扫描左侧二维码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下载禁毒在线订阅号
随时随地看新闻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