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毒”到“治穷”

2020-08-06 10:35 来源: 中国禁毒网

微信截图_20200806103558.png

焊接培训班

       27岁时,蒋聪第一次看到了大海。

  靠近岸边的地方,海水混着泥沙,黄黄的,远处却是蓝色。站在船的甲板上,太阳很晒,海风吹得睁不开眼。蒋聪发现,原来海风真的有一股淡淡的咸味。

  蒋聪1.7米左右的个子,瘦瘦的,五官轮廓分明。因为长期日晒,他的皮肤呈古铜色,笑起来衬得牙齿更白了。

  蒋聪在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个船厂工作,离海边几十公里,负责焊接船上的各种零部件。他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距舟山2600公里。那里没有大海和沙滩,只有连绵的山脉、偶尔可见的草地,草地上晃晃悠悠的,是村民养的鸡、牛、羊。

  在家乡,蒋聪吸食过海洛因,也经历过强制戒毒,后来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的帮助下找到工作,前往舟山。

  布拖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凉山州仅剩的两个“全国毒品问题重点关注地区”之一。在凉山州委禁毒办主任、州公安局副局长刘行勇看来,毒品加剧了凉山地区的贫困,是凉山人民群众脱贫道路上的严重阻碍之一。

  为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脱贫,凉山州不仅要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脱毒,还要为他们培训工作技能、推荐外出务工机会。这是一项涉及公安、人社、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凉山州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已全部清零,基本达到脱贫标准。”刘行勇说。

  从大凉山到东海边

  在彝语中,布拖的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它位于大凉山腹地,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蒋聪在家乡没怎么见过刺猬,却看到过不少松树。

  2017年7月第一次从布拖到舟山,蒋聪用了三天。先是近4小时大巴,穿过森林、村庄、陡峭的悬崖,从布拖到达西昌;再坐10小时火车,经过一个又一个隧道,来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成都;最后是2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视野越来越开阔,天气越来越炎热,最终抵达东海边的舟山。

  离家时,蒋聪只背了一个背包,带了两三套换洗衣服,还有一件厚外套。布拖早晚温差大,夏天也需要外衣。但舟山是滨海城市,常年湿热,那件厚外套很少有机会穿。

  船厂在舟山城区边缘,一眼望去,是一片两层高的活动板房。工作的第一个月,他就挣了5000元,相当于过去全家一年的收入。

  在舟山,蒋聪过着朝九晚六的生活。他住在离船厂两三百米远的宿舍,步行就能上下班。在巨大的电焊车间,他会穿着统一的蓝色工服、戴着电焊头盔和防护面罩,焊接船上的各种零部件,有时是轻便的栏杆、踏板,有时是沉重的、一个人都拖不动的大钢板。

  如果不开口,他和厂里的上万名工人没什么区别。但他一说话你就会发现,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有时甚至需要用手比划着与人交流——普通话是他外出务工前在家乡现学的,从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学起。

  蒋聪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他每月要到船厂所在地的派出所主动报到并进行尿检。按照凉山州社区戒毒康复相关规定,他每个月要在凉山州吸毒人员服务管控系统“索玛花”上签到,并上传尿检结果。

  52岁的林勇同样来自布拖,也是一名戒毒康复人员。2018年8月,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的帮助下,他从布拖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山东潍坊,在建筑工地盖房子,每月也要到派出所尿检、在“索玛花”上签到。

责任编辑: 杨林

扫描左侧二维码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下载禁毒在线订阅号
随时随地看新闻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