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警共建”谱写科技赋能禁毒新篇章

2025-10-31 12:05 来源: 中国禁毒报

国内外毒情形势快速演变,如何快速揭穿毒品伪装的真相?如何科学研判区域涉毒风险?如何精准刻画毒品物证特征?如何助力提升禁毒实战效能?……近期,本报记者走近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与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共同建设的毒品实验室(以下简称共建毒品实验室),为读者探寻其中的答案。

1“追”毒溯源 为禁毒实战注入“驱动力”

日常生活中被人们视为“废水”的污水,对禁毒科技工作者来说,却是隐藏着毒品重要线索的“物证”。对一个小小试管里的污水浓缩液循线追踪,就能挖出千里之外的制毒工场……

“污水验毒技术运用的是痕量级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的特点,能够准确测算出特定区域内滥用毒品的种类、消费量、吸毒人员规模等信息。”共建毒品实验室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人在吸食毒品后,毒品原体及代谢物会随着人体排泄物进入地下污水管网,并最终汇集到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水检测得出的毒品及其代谢物含量数值,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实现对当地毒情形势的评估和研判。

为了保证样本检测程序的严密性、公正性,污水从下水道到实验室,要经过同步取样、冷链运输、交接暂存、二次编码等环节。一瓶50毫升的污水经过过滤、萃取等多个环节,浓缩为0.2毫升的待检样品,放入一台精密仪器后就转化为电脑屏幕上的一条曲线。“如果线条陡然增高,那就意味着相应区域可能有人吸毒或者制毒。”共建毒品实验室技术人员介绍说,可以根据污水中毒品及其代谢物的准确浓度数据,推算出污水处理厂覆盖区域内的毒品滥用量和滥用规模。

2024年年初,在常规污水毒品监测工作中,共建毒品实验室技术人员发现沈阳市某区相关区域依托咪酯数值异常。通过该区域排污管网污水流向图,技术人员获取了源头泵站节点,并逐级延伸至沿途企业、住宅等的出水排污口。通过对管网、上下游点位、横纵向管道共计30个点位的采样,逐步缩小了溯源范围。在此基础上,警方结合情报大数据手段研判分析、深度挖掘,确定某小区为诸多支线管路的最终源头,最终抓获涉嫌贩卖、吸食依托咪酯人员30余名。

据介绍,共建毒品实验室年均检测污水样品达1000余份。通过对沈阳市30家污水处理厂、10余座污水泵站、20处排污井的未经生化处理的生活污水进行月频次采样分析,综合污水处理厂排污流量等信息,经过过滤、萃取、浓缩、复溶、进样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手段,技术人员运用统计学模型推算出全市毒品消耗总量、毒品种类以及吸毒人群规模等,对客观监测全市的毒品滥用情况、评估禁毒工作效能、分析毒情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毛发就像一个硬盘,“刻录”着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毒品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毛囊。毒品及其代谢物会被毛发中的角质蛋白固定,并稳定地保留在毛发中。”共建毒品实验室技术人员介绍说。与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相比,毛发具有取样方便、不易掺假、不侵犯个人隐私、存储条件相对温和、追溯吸毒史时间更长等优势。

“毛发检材经过研磨、离心和浓缩等处理流程,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高精度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毒品或其代谢物,以及它们的浓度。”共建毒品实验技术人员介绍说。

2023年以来,共建毒品实验室每季度开展一次全市重点人群毛发筛查工作,年均筛查毛发样品500余份。2025年3月至4月,开展了全市重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毛发筛查工作,共检测毛发样品2400余份。利用毛发检测数据为沈阳市的基层禁毒部门明确了查毒重点,指明了工作方向。

目前,共建毒品实验室除对甲基苯丙胺、海洛因等毒品常规监测外,还加入了右美沙芬、曲马多、依托咪酯、替来他明等新型毒品和多种未列管成瘾性物质的监测,进一步提升了涉毒违法犯罪的预警感知能力。通过几年来的监测,共建毒品实验室建立了沈阳市毒情监测和预警体系,为综合评估沈阳市及各区县毒情提供数据支撑。下一步,共建毒品实验室将继续常态化开展月频次污水毒情监测工作,形成以管网溯源、数据研判为依据,重排查、强打击的毒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沈阳市毒情形势变化。

2技术攻关 实现毒品物证“精准画像”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正常的小白鼠自由地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兴奋的自然探索过程。我们再看,吸食‘笑气’之后的这个小鼠,它的运动、活动明显地减少,这也是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受损的一个表现。这个实验的结论说明,‘笑气’可以产生严重的神经毒性。”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专业教师赵伟介绍道。这是一次验证“笑气”危害的实验。为验证“笑气”的毒性,专业人员向实验装置中灌入2400毫克“笑气”后,开始观察小鼠状态的改变。普通小白鼠和已经吸入笑气的小白鼠分别放入实验箱,经过50分钟的追踪观察后,工作人员分别记录了两只小白鼠在旷场内运动的路程、时间等数据。

今年6月,沈阳警方破获了一起组织架构严密、角色分工明确,贩卖“笑气”数量巨大的犯罪团伙,共抓获31名贩卖“笑气”的犯罪嫌疑人和45名吸食“笑气”的违法人员。据介绍,办案民警缴获的气体检材都会送到共建毒品实验室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定案件性质。

在毒品案件中,对毒品及相关物证的特征分析、鉴定和记录的过程,对案件的侦破、嫌疑人的定罪量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共建毒品实验室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加强科研攻关,紧盯制毒工艺发展和原料、路线的变化趋势,开展制毒化学品及其新种类的检验、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监测和研判,构建毒品特征信息数据库,为全省提供了各类权威性的技术数据支持。 

“丧尸药”“浴盐”……这些毒品案件中常常出现的毒品名称实为卡西酮的俗称。吸食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能导致类似甲基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和类似麦角酸二乙胺(LSD)的致幻作用,同时还可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由于卡西酮类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中枢的能力较弱,滥用者往往会加大用量并持续吸食以获得预期的兴奋感,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大脑损伤。目前,滥用此类药物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报道。

共建毒品实验室研究团队针对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从检测技术和毒品代谢与毒品代谢组学技术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提升相关物证检测速度和质量。一方面,基于磁性碳纳米材料和生物炭材料研制,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分别用于尿液中16种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环境水和尿液样品中毒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具有快速、高效、准确、实用性强等优点。另一方面,结合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反应试剂和条件,实现了可视化快速检测。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同分异构体的快速检测技术。

共建毒品实验室研究团队还以人工智能赋能禁毒技术,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与机器学习融合,实现了恰特草与其他类似物的精准鉴别;还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了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结构预测模型,为毒品物证特征精准刻画提供了新思路。

3资源共享 探索校警合作“新路径”

共建毒品实验室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与治安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最有特色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项工作,为禁毒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与平台保障。多年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沈阳市公安局在专家队伍组建、实验室建设、毒品检验鉴定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成为校警合作的典范。

2020年9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与治安学院与沈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联合共建实验室正式投入实际运行,这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隶属于禁毒部门的专业鉴定机构。前期,双方进行了细致地筹划与精心准备。设备由双方共同投入,场地和资质由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提供,沈阳市公安局从全市抽调7名具有化学和禁毒工作经验的民警到学院开展毒品实验室相关工作。2021年10月,共建毒品实验室成功申报辽宁省禁毒技术重点实验室,2025年被公安部禁毒技术情报中心评为二级毒品实验室。目前,共建毒品实验室拥有技术人员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8人。在工作实践中,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与沈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与治安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共建毒品实验室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同时发力,取得明显成效。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以共建毒品实验室为主体,构建多层次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禁毒与治安领域专业创新能力。截至2024年底,实验室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构建起国内领先的毒品检测与分析平台,累计完成毒品检验报告3000余份,为公安禁毒部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也极大提高了禁毒学专业实力和影响力。在教学实践方面,共建实验室积极推进协同育人,为学院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实战式学习场景与学习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日前,实验室污水检测技术已应用于沈阳市公安局常态化污水毒品检测工作,并被用作禁毒化学技术实验课授课内容。研发的毒品无害化处理设备已经应用于沈阳禁毒一线部门,其基础理论被编入禁毒技术概论授课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建实验室组建初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与治安学院为实验室民警进行岗前培训,内容涵盖仪器分析、毒品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检验技术标准。同时,在共建实验室出具检验报告时提出专家参考意见。此外,学院不定期举办禁毒技术、毒品新形势、禁毒法规等专题讲座,让共建实验室民警及时了解最新的禁毒技术和法规动态,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责任编辑: 王晓丹

扫描左侧二维码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下载禁毒在线订阅号
随时随地看新闻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