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P、K粉

2022-06-29 15:18 来源:

K粉,医学名称氯胺酮,英文全称ketamine,是临床上一种安全的、快速起效的、新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由于具有成瘾性,氯胺酮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列入管制药物,我国也于2004年将其列为第一类精神管制药品。

氯胺酮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地下物质黑市流通,吸毒人员根据其外观形状,取名“K粉”,把通过鼻子吸食的方式称为“拉K”或“索K”。之所以选择通过鼻吸,是因为鼻部毛细血管更易吸收。

K粉是PCP的衍生物,这是一种医学名为普斯普剂、苯环己哌啶,具有麻醉作用的致幻类药物,它是由美国化学家戴维斯,于1956年在底特律一间化学实验室合成。之后,戴维斯通过在动物身上试验,证明了PCP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止痛麻醉剂。

两年后,美国医学界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使用PCP作为64例外科手术麻醉剂的报告,文章指出PCP在人类身上也有很好的效果,与同期的麻醉剂相比,PCP不会对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产生影响。手术前,只需要服用很少的剂量,就能让患者很快丧失痛觉。

PCP麻醉剂比同期的麻醉剂要安全得多,但是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有些患者使用后,表现得极度兴奋,或是非常狂躁。通过观察,作者还发现服用PCP后的几天还能影响到患者的知觉,以及产生分离性幻觉,主要特征为空想、人性丧失、烦躁、沮丧、极端焦虑。

PCP导致的幻觉与LSD、麦斯卡林不同,没有强烈的视幻觉,更多的是身体感觉的变化。混乱的思维、多疑和不合作使得服用PCP后比服用LSD后更像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PCP具有分离性幻觉已经被人知晓,很快就在美国的地下物质黑市流通起来。由于PCP的制备很便宜,一般的化学爱好者就能够自己完成,所以人们可以很便宜的得到它。上世纪70年代在欧美的年轻吸毒者中较为流行。

由于PCP副作用过大,1962年,美国派德药厂的药剂师 Calv instev ens在PCP的基础上又合成了氯胺酮。由于其麻醉作用比PCP更强,而长时间的反应较轻,1965年,氯胺酮正式替代PCP作为人用的临床麻醉剂。

氯胺酮虽然比PCP的副作用反应时间短,但依然继承了其分离性幻觉的特性。因此与PCP一样,很快也在地下物质黑市流通起来。它的受众是一些被嬉皮士影响的美国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使用场所一般多为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地区就出现了氯胺酮成瘾病例,这也意味着氯胺酮在物质圈子已经泛滥起来。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方便运输,美国毒贩将氯胺酮制成纯白色细结晶体粉状(医学上的氯胺酮为无色的澄明注射液体),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先是从欧洲开始,1999年流入日本、泰国、以及中国香港,随后一路北上,进入内地,开始在国内的KTV、迪吧、歌舞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流行起来。

K粉之所以会被滥用,主要因为吸食者迷恋其带来的分离性幻觉,这种幻觉根据个体的差异,以及使用场所又各有不同,例如有些是感觉灵魂出窍似的在太空飞翔,有些是看到五光十色的几何图形,有些感觉自己被施以魔法、身体被溶化等。还有出现自体感知障碍,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收缩、膨胀、浮动等。空间感知障碍,表现为与其他物体间的距离、周围物体的大小出现过大过小或变形。

另外吸食K粉也能产生欣快感,具体的表现有愉快的空想,烦恼消失、平静,有的出现兴奋、话多、自我评价过高,与醉酒相似。据吸食者描述,使用氯胺酮后的体验,是一种漂浮感,梦境般的不真实感,神秘感,去人格化,人体形象改变。

K粉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吸食方式为鼻吸或溶于饮料后饮用,进入体内后能兴奋心血管。有研究表明,长期滥用氯胺酮会伤害泌尿系统(最常见的就是尿频、尿急、尿痛,导致膀胱炎、膀胱挛缩,严重时可以致使膀胱挛缩至正常人的十分之一,这在医学上叫典型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记忆缺失、认知功能损害和精神病。


责任编辑: 王晓丹

相关链接:

扫描左侧二维码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下载禁毒在线订阅号
随时随地看新闻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