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
【2017年,湖南隆回县横板桥镇中心小学门口,一名9岁的小学生放学正准备回家,突然被该校保安张某辉突然从其后面将一把单刃折叠刀插入其头部。如果不是现场家长反应快,迅速将张某辉控制住,那么将会有更多小学生遭其伤害。
据当地公安局通报,该男子与受害小学生并不认识,后期检测张某辉尿液呈冰毒阳性,民警随后在其家中搜出吸毒工具,系吸毒致幻后作案。医院插入小学生脑部的刀已成功取出,伤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已转至重症监护室治疗,但仍未脱离危险。】
最初科学家们合成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都是基于研发治疗疾病的药物。1932年,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作为治疗支气管痉挛和鼻腔充血的药物首次出现。几年后,用于治疗嗜眠症的苯丙胺胶囊问世。
直到1936年,德国的医学家迈耳发表了一篇关于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药物原理的论文,文章指出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作用与人体的肾上腺素类似,能使人中枢神经产生欣快、兴奋作用,大量服用可以让人极度亢奋,几天几夜不知疲倦。
这让原本是做医用药物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开始走向歪门邪道,被军队改造成提神士兵的兴奋剂。据现在的一些文献记载,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被制成兴奋剂后,在二战中,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军队中都有大量使用。轴心国的日本、德国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源头,因此两国的军队士兵是二战时的最大滥用群体。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军方中被称为“猫目锭 ”、“突击锭 ”或“空击锭”,到了后期又被称之为“觉醒剂”。当时日本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敢死队”的队员们,在出发前都会要求服用大量“觉醒剂”,让他们在极度亢奋下,自杀式地冲向美国舰队。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让士兵不知疲倦,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精神异常,充满暴戾气息,极易失控,做出凶残的反人类罪行。二战时间,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士兵们格外疯狂和残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军队曾大量滥用“觉醒剂”。
作为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也生产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分发给了前线的纳粹军队,以及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士兵,其中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使用最多。
另外据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纳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对外演讲时永远精神十足,也是因为每次在演讲之前,其医生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会表现得如此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
同盟国一边的美国军方获悉日本、德国军队大量使用兴奋剂,提高士兵的耐久力和战斗力后,也开始让国内的医药公司合成此类兴奋剂,然后大批量地生产,分发到前线的士兵手上。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军队还囤积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军需品开始流向社会,在普罗大众中流行起来。从医学药品到大规模滥用的军需品,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开始露出獠牙。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将军队囤积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军需药品,以“觉醒剂”的名称,包装成片剂或针剂的样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至此,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迅速从军队流向社会,造成民间大规模的滥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贩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固体甲基苯丙胺,即甲基苯丙胺盐酸盐,也就是“冰毒”。此后冰毒从日本向周边国家漫延,先是在韩国、菲律宾,然后又登陆台湾地区,1992年侵入中国的香港、福建、广东。1996年左右从金三角地区有规模地向中国内地扩散和渗透,使得冰毒替代海洛因成为吸毒者的新宠。
冰毒对人体的损伤主要是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比如影响中脑边缘去欣快中枢,产生欣快体验。使人感觉兴奋,活动增加,疲劳消失,睡眠减少,感知觉敏锐。导致吸食者出现心悸,心律不齐,心绞痛、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病。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等肠胃功能障碍症状。
长期滥用冰毒会导致吸食者的思维模式改变,同时还会造成其出现各种精神障碍,例如控制能力差、暴躁易激惹,出现失眠、焦虑、记忆力下降、幻听、幻视,多疑、猜忌、迫害妄想症、极度自信和自大、抑郁、有暴力倾向或暴力攻击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