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的荣衰史

2024-08-26 14:57 来源:

  “从佳花名木到毒品”

  罂粟,按《中国植物志》特指鸦片罂粟。 罂粟是一年生草本。茎高30-80厘米,分枝,有伸展的糙毛。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两面有糙毛。花蕾卵球形,有长梗,未开放时下垂;萼片绿色,花开后即脱落;花瓣4,紫红色,种植罂粟有多个花型和花色。基部常具深紫色斑,宽倒卵形或近圆形,花药黄色;雌蕊倒卵球形,柱头辐射状。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8fae25ddbeae8517f422426129a8e595.jpg

  佳花名木:

  罂粟的原产地是西亚地区,早在六朝时,即已传入中国,并有种植。

  有资料记载:《冷斋夜话》引陶弘景《仙方注》曰:断肠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

图片17.jpg

  故太白诗曰:“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按断肠草即指罂粟花,知其流入中国已久,盖远在六朝之际矣。

  但罂粟种植并不广泛,至唐朝时还作为贡品从国外贡至。有关罂粟的材料,也是在唐朝时多了起来。据史书记载,唐朝乾封二年拂霖国遣使献底也伽(底也伽是古代西方的灵丹妙药,它的主要成份是鸦片)。与此同时,罂粟的种子也由阿拉伯商人携入中国,中国的部分地区开始种植罂粟。当时罂粟的种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

  唐朝时,人们对罂粟有了相当的了解。《本草拾遗》中记述了罂粟花的特点,他引述前人之言说:“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

  不仅如此,对如何种好罂粟花,唐人也有认识,唐文宗时《种树书》指出:“罂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

  作为观赏植物,时人在诗词中多有吟咏。

  雍陶《西归斜谷》: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释义:“米囊花”即罂粟花。

  直到明朝末年,罂粟花仍是名贵稀有的佳花名木。

  明朝大文学家王世懋《花疏》:芍药之后,罂粟花最繁荣,加意灌植,妍好千态。

  明朝文学家、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罂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

  “药用”

  鸦片的药用价值,宋朝以来历代医书多有记载,被看成治痢疾等症的良药。

7d58ad6d220a5491-f9547304e9373e36-3079d3ee0477616aae8feb573eb668c2.jpg

  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罂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服食人研此水煮,加密作汤饮,甚宜。

  此外,宋代中医们还发现罂粟的其他功效,如治呕逆、腹痛、咳嗽等疾病,并有养胃、调肺、便口利喉等功效。

  苏轼曾有诗曰: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

  “毒药”

  元朝时,中医对罂粟的巨大副作用已有初步认识,建议慎用。

  名医朱震亨:今人虚劳咳嗽,多用粟壳止勤;湿热泄沥者,用之止涩。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eeb88387bfc51b95-0208b2ba6b7ef312-98af03ec62d66149505df2054bf2ae52.jpg

  然而,世人并未记住名医的劝告,元朝时,已有人开始服食鸦片。

  元朝时所服食的鸦片,并非本土所制,而是从征服印度等地的战争中掠夺而来,作为战利品的鸦片,还是颇受欢迎。到了明朝,才逐渐懂得了鸦片的生产制造,但并未普及。

  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阿芙蓉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云是罂粟花之津液也。罂粟结青苞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面青皮,勿损里面硬皮,或三五处,次晨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干用之。

  毒品

  当时中国境内的鸦片,还大都是从海外输入。据《明会典》记载,暹罗(泰国)一次入贡300斤。直至成化时,鸦片进口数量还相当有限,因此市面上鸦片价格昂贵,价比黄金。其后,鸦片进口逐渐增加,鸦片已是一种吸食者甚众的毒品了。

  鸦片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有众多原因,其中,就鸦片本身而言,吸食方法的改进有着极大关系。由于鸦片毒性巨大,吞服过量易中毒身亡,危险性很大,因此,服食鸦片并不普遍。

  吸食鸦片的方法由海外传入,使得在明朝末年,中国的东南沿海的某些地区开始“吸大烟”。到乾隆年间,已流行竹管吸食鸦片。吸食法的流行,将鸦片由药用彻底推到了毒品的行列。

责任编辑: 王晓丹

扫描左侧二维码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下载禁毒在线订阅号
随时随地看新闻

版权